业内专家认为,不过。光伏行业的洗牌过程在中国要持续3-5年。所以,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能否坚持到寒冬”结束才是关键所在
浮躁发展多年 突遭内忧外患
可以把组件厂送给有能力运营下去的人,浮躁发展多年 突遭内忧外患<可以把组件厂送给有能力运营下去的人。只要让工厂活下去。从事多年光伏制造生意的李明贤吐了口烟圈,无奈地说。让他做出这样放弃的决定并不容易,但用他自己的话说,总比让那么多工人跟着一起干耗的好”李明贤的光伏制造厂并不大,前几年市场火爆时也不缺生意,而今却到不得不关门的时候。困境不是个案,而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当前状态的缩影。一位业内人士甚至用“哀鸿遍野”来形容这种局面。内忧外患让中国光伏产业浮躁发展的问题表露无遗,这或许是件好事,该改变的时候了
一夜之间跌至谷底
像他这样无奈把厂子卖给有国企背景、生存无忧的大厂的中小电池组件厂老板不在少数。价值千万生产线现在20万元就愿出手,据李明贤介绍。只要让工厂开工、承当债务和工人就业。
大厂也未必过得有多好。继国内排名第二的光伏组件厂江西赛维LDK十一”前后被传出可能申请破产维护之后,但事实上。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厂无锡尚德电力也在近日陷入“即将申请破产维护”风闻漩涡之中。国内两大标杆企业先后传出接近破产的消息,不由令人们将目光聚焦在光伏行业的生存问题上。
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回应称,对此。尚德是个明星企业,有过很多光环,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你看,这很正常”不过,对整个中国光伏行业来说,目前的状况却没有施正荣说的那么轻松。
浙江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根据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提供的数据。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70%-80%甚至已经破产转行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此外,能显示目前光伏行业不景气的还有产品价格。2010年年初时,国内普通光伏组件的价格稳定在12元/瓦左右,现在则跌到不到6.5元/瓦,下滑幅度将近50%截至目前,光伏产业利润率已从139%下滑到20%
外来的坏消息”
又从大洋此岸传来了坏消息。这样“痛苦”局面下。
Solarworld等美国7家光伏生产商联名上书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0月19日。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实际上,作为全球太阳能光伏第四大市场的美国对中国提起“双反”申请也不是突然而至。今年以来,诸如EvergreenSolar等美国多家大型光伏企业申请破产维护,陈说破产原因时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光伏企业,认为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强大的金融支持使他难与中国公司竞争。
美国方面就“双反”申请举行了第一次听证。虽然当天的听证会并没有立即做出“立案”决定,11月8日。不过相关人士认为,美国对中国光伏业“双反”立案的可能性超过九成。随着“立案”时间点的临近,笼罩在中国光伏行业上空的气氛也越发紧张起来。
若美国的双反”调查立案通过,中投顾问研究员萧函表示。对于正处于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虽然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入口到美国的光伏组件占出口总量的比例并不大,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实际影响也有限,但是一旦美国的双反’调查成立,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欧洲国家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进行类似的调查,这将给中国光伏产业以致命一击。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此外。若此次调查一旦认定申诉请求,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可能是高达100%反倾销税。美国市场的大门基本就此向中国光伏企业关闭了
两头在外”根本原因
但是当前内忧外患的状况确实令中国光伏产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攒的弊端”表露了进去。虽然目前多数中国光伏企业正在积极应对美国企业提起的双反”调查申请。
另一头就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国光伏产业排名前五名企业的产品几乎90%以上都是用于入口,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两头在外”所谓“两头”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而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依靠国外的技术。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特点”也是此次光伏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纷纷加大贸易壁垒的背景下,因此。国外市场需求急速下滑,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的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从光伏上市企业的业绩演讲来看,营销收入和净利润已大幅下降,上市企业的股价也普遍呈现大幅下降。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凌云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目前整个光伏行业确实不景气,企业也感到生存方面的压力,开工率不高,许多企业都处于半停产状态。现在国外订单已经很少,只能做国内的小型项目”这与去年光伏企业生产火爆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该负责人愤慨地表示,对于光伏行业“两头在外”弊端。原材料从国外进口,最终产品入口,但是生产过程污染严重,也就是说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把污染留给中国自己,清洁却给了外国。所以我感觉现在中国整个光伏行业很混乱”
5年走完10年的路
而造成他一夜之间从“天堂到地狱”转变的却是当下面临的大问题—产能过剩。两头在外”产销模式是国内光伏行业持久以来的痼疾。
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瓦,数据显示。而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0%-70%这就意味着今年有8G-10G瓦的光伏组件积压来自中国,2012年产能过剩将上升到惊人的22G瓦。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在市场销量只有产能的一半。北京凌云光伏相关负责人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直言,同时。光伏行业的困境不是市场需求问题,而是光伏行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造成的国内光伏行业用了3-5年的时间走了10年的路,这使得光伏企业今后10年无路可走”
尚德电力投资关系部高级经理张建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对于产能过剩的原因。过去几年,国内有局部投机资本进入光伏产业,造成劣质产能和投机产能比拟多,所以现在也就导致了很大的产能过剩压力”
光伏急速吸金的财富效应,近些年。促使整个市场发酵。据了解,2008年、2009年、2010年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同比分别超越20%70%110%正因为良好的光伏需求增长形势,使得投资商错误地估计了市场规模,各路资本潮水般涌进光伏产业。不过,小企业进入光伏行业的同时,原有的大型光伏企业也没闲着,仍在以更大规模扩产。2010年,无锡尚德的电池出货量位居世界第一,赛维LDK硅片出货量世界第一;2011年,保利协鑫多晶硅产能世界第一。组件领域,世界五大厂全部集中在中国。这就导致光伏组件的产量和产能远远高于市场需求。
使光伏企业在数十个乡村遍地开花。不光是杭州,更重要的一点是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盲目支持。习惯一窝蜂投资的浙商去年在宁波、金华、湖州、嘉兴等地也大量上马光伏项目,以为光伏和房地产、煤矿一样也是可以捞快钱的行业。这些地方政府也难免其责,因为要发展所谓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政府对新光伏项目从土地到资金到政策都大力支持,一些企业也借机圈地骗项目贷款放高利贷。道杰资本总裁俞铁成对时下光伏行业的混乱表示无奈。
光伏业过度发展的诱因,此外。其中一点也是国内环保规范太低。这种牺牲中国环境帮欧洲改善环境的游戏该结束了业内人士称。
有进有出的怪现状”
中国光伏行业将不可防止地进入一轮“洗牌期”
除了局部中小企业频传破产倒闭之外,近日。还有几家大型企业因遇低潮期而暂停光伏项目,南玻光伏暂停11亿元河源项目就是其中一例。有业内人士就此分析,由于光伏产品价格不时下降,贸易商形成买涨不买落的心态,进而迫使厂家大量恐慌性抛售光伏产品,而大型光伏企业抛售的产品挤占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得中小光伏企业率先破产。
现在整个行业处于‘大鱼吃小鱼’整合并购阶段。北京凌云光伏相关负责人表示。
光伏行业进入洗牌整合期已成为业界共识。萧函认为,实际上。每一次市场的低潮都是对企业实力的一次检验,对产业的一次重新整合,目前光伏产业正面临这样的一个阶段。产业发展的寒冬”带来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对于光伏产业而言,面对有利的市场形势,不适应市场环境、不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将成为被整合的对象。
光伏行业遭遇的寒冬”却没能阻止资本进入的决心。目前仍有大批企业“逆流”而动,不过。大手笔投资光伏产业。
横店东磁拟建年产6000吨多晶硅及光伏产业项目,8月。计划投资约40亿元;日前,永祥股份也推出总投资260亿元的光伏投资计划;11月1日江西赛维宣布了其硅料子公司的扩张计划,将在呼和浩特金山开发区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硅料生产厂;更让整个业界一片愕然的代工大王—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宣布投资10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
远期前景仍被看好
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仍然大手笔投资,对于这样“逆流”而上的举动。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一拥而上,技术、人才及硬件设施上跟已有的大企业竞争,盈利机会不大。北京凌云光伏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说。
包括他内的很多业内人士仍看好光伏市场的远期前景。公司现在正处于内部整合阶段,不过。工人参与学习和培训,以此来优化劳动力,可以说企业正利用内部整合来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期待‘寒冬期’过后能迅速发展起来,这个行业还是很不错的该负责人说。
企业经营普遍面临困难,尽管目前处于产业低潮期。但是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萧函表示,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光伏产业在渡过产业低潮期之后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繁荣。因此,对于有远见和实力的企业来说,目前正是投资光伏产业的最佳时机,这也是富士康、保利协鑫之类的企业大举扩张的主要原因。
中国光伏市场并非没有机会,俞铁成也表示。当组件严重过剩时,下游应用的机会正在迅猛增加,两年前就已布局完毕”
这有利于光伏发电本钱加速下降,更有人士预计此次洗牌会加速光伏的商业化运用。行业进入本钱控制能力大比拼。迎接商业化运用时代。中科招商投资总监李新颜指出。 |